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高峰论坛官方平台
激发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培养知农爱农为农新型人才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3-12-25
在202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202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最为艰巨的目标任务依然是在农村。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深入有力推进农村人才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创新之道,唯在得人。高等院校特别是涉农高校肩负着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撑的时代重任,应充分激发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把思想文化引领、能力素质锻造、精神素养提升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出更多新时代知农爱农为农人才。

  一、注重培育守正创新文化,厚植知农爱农情怀

  守正为心,创新为用。守正创新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守正是种子,为创新立本,是继承。创新是养分,为守正求生,是发展。我国农耕文明是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确保其根脉生生不息。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涉农高校要深刻认识“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五千多年农耕文明的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农耕文明厚植新时代青年的知农爱农情怀。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一是要大力培育弘扬创新文化。涉农高校要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孕育创新思维、释放人才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活力。以学习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为着力点,不断助力大学生创新文化的培育。继承和弘扬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厚植农业科学家勇于科技创新、一生躬耕田间、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爱农情怀,以奉献祖国和人民群众为目标。二是大力培育知农爱农情怀。涉农高校要深入开展“三农”教育与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面了解农业多元的产业链、农林牧渔、粮食安全、农机装备、设施农业、乡村治理等各个方面。注重深入挖掘身边农业工作者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强化思想引领,凝聚人心、教化学生、淳化学风。坚持用农耕文明启智润心,充分利用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对土地的深情、对民族的热爱,引导学生自觉做农耕文明的传承者、创新者,解决学生“学农不知农”的问题,大力厚植“三农”情怀,强化情感认同,增强行动自觉,奠定认知基础,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时代要求。

  二、着重强化创业能力训练,练就强农兴农本领

  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是事物自身发展的来源和动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农村创业有其特殊性和独特性。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乡村振兴需要培育和引进人才,乡村广阔天地是各类人才大展才华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毕业生返乡创业,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强劲动力。涉农高校要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创业训练,弘扬企业家精神,以乡村实践练就强农兴农本领。

  创业成就未来,梦想改变现实。创业有机融合了人才、科技、资本等主要生产性要素,本质上是催化科技创新的系统化、产业化的应用。为此,一是要强化创业训练,提升创业能力。涉农高校要以突破农业“卡脖子”技术为引领,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敢闯会创的意志品格,增强专业本领。由于民营企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技术创新、创业就业的重要载体,应紧紧围绕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为重点,立足培养学生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五个方面素养,大力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要善用学校原创性、引领性的科研成果进行科研育人,以产业急需为导向,组织学生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通过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为载体,全力攻关形成高效的成果,努力成为科技推广应用“弯道超车”的驾驶者。二是要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涉农高校应注重坚持课程学习和乡村实践相统一,引导学生躬耕实践、返乡创业、强农兴农。激励引导学生报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服务系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深度参与科技小院、农民合作社等的生产经营,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注入新动能、新优势、新活力,从而解决学生“学农不务农”的问题,让其切身体会农业农村发展的广阔空间,从而增强扎根农村、投身建设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坚持弘扬主动创造精神,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创造主体、实践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强国必先强农,农强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人民群众是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最坚实、最深厚的根基力量。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大力弘扬创造精神,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创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提供无尽动力。为此,一是要弘扬创造精神,增强创造能力。涉农高校要科学构建新农科、新工科等交叉学科培养计划,对标对表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需求,注重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创造型农林人才,探索推进多元化的新农科领军人才培养,强化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和高素质农民培训,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农林人才,确保农林人才综合技能基础扎实。要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农林人才的良好氛围,做到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在实干中增强创造能力。二是要发挥创造伟力,深耕为民情怀。涉农高校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引导学生树立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人民至上,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深入村屯农家,尊重、学习和运用“老把式”“土专家”和“田秀才”的首创精神和宝贵经验,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与为民造福情怀。注重引导学生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客观现实情况,顺应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现实要求,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为己任,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满意的答复。

  作者:叶一江,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讲师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一般项目“新时代大学生“三创”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JAS2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