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刘 茜 董山峰
错落有致的帐篷,音响里传出的动听民谣,田地里孩子们嬉笑打闹的身影……假日里的天津市西青区山水兰韵庄园,游客络绎不绝,成了新晋“网红”。
随着天气转凉,庄园游客量减少,西青区张家窝镇西闫庄村党支部书记、天津市山水兰韵生态庄园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长庚打算利用淡季对景区进行提升改造,增加花海项目。
但,钱从哪里来?
山水兰韵生态庄园有限公司是天津市首批“强村富民”公司之一。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2023年年初,天津市鼓励有优势产业条件的村,成立“强村富民”公司,通过整合资源、盘活闲置资产,进行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让产业资金发挥“造血”效益。
让杨长庚犯难的是“公司刚开业3个月,账面上的流水根本达不到贷款担保标准。哪家银行乐意贷款?谁愿意给担保呢?”
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青区党员干部主动靠前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身边事,激发群众共同致富的内生动力。西青区农委来调研时,杨长庚把问题反映给了区农委有关负责人吴锦凤。
吴锦凤首先联系了市农担公司,结果不太理想。庄园改造要100万元,参考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办法,最多只能贷50万元。于是,区农委邀请农担公司、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分行有关部门一起调研,详细了解庄园运营规划,共同商讨解决方案。最终,山水兰韵生态庄园有限公司获得了足额贷款,成为天津市首家“强村富民”公司贷款成功落地案例。
在此期间,吴锦凤有了更深的思考。在她看来,只要是市场化发展的公司,都有融资需求。全区目前有6家“强村富民”公司,最好有行之有效的统一政策,解决此类问题。
通过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天津市有关部门结合吴锦凤的反馈以及其他区需求,对“强村富民”公司的资金支持明确了指导意见。天津市农担公司优化担保流程,把“财务出具发票”前置到“合同签署”环节之前,缩短落地时间,并将西闫庄村这样的“五星村”,信用上限提高至300万元,全面解决“资金匹配”的问题。
杨长庚眼里带着笑意,掰着手指向记者说着公司未来的计划:“提升改造花海景观,能吸引更多游客。明年开春,就能再增加10来万元收益,又能给村民们增收了。”
清晨5点,西青区王稳庄镇的天津超林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鱼塘陆续热闹起来。投料机一开,鱼群“挤”到水面,抢着吃鱼食。鱼塘主孙学民告诉记者,这是北方地区第一批人工养殖的淡水马口鱼。淡水马口鱼是溪流性鱼类,味鲜、肉细,深受食客喜爱。今年年初,孙学民瞄准市场空白,投了50万尾鱼苗。
设施养鱼,技术很关键。淡水马口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养殖难度较大,个头一直长不起来,难以出塘上市。从业30多年的孙学民没少为这事烦心,“养殖密度高,鱼吃得多,水浑得快,需要定期换水。”高昂的换水成本,让孙学民有些心疼。
区农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史炳奎主动对接天津市农科院、农学院,邀请精干技术队伍定期驻点指导,对马口鱼这类特殊品种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把脉问诊”,助力产量与品质双提升。为了给孙学民吃下定心丸,史炳奎组织专业农技人员对原有技术设施进行调整,利用智能水控技术,减缓换水频率,降低了成本。
过去挤挤挨挨的鱼塘变了。塘内的水量、鱼苗密度等指标都实现了科学自主调控,马口鱼不仅长得好、长得肥,病死率也大大降低。“水质好,鱼吃得欢,明年就能出塘上市。”孙学民说。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天津市西青区坚持学思用贯通、学用结合,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抓手,通过开展“四下基层”,推进各部门各单位协调联动,形成内外合力打通痛点堵点,有效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为天津市乡村振兴打造了模范样板。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03日 02版)